|
在奉節縣夔州博物館,有一對需要仰視的寶貝——鎖江鐵柱。鐵柱每根高2.3米、直徑0.4米、重1.8噸,表面凹凸不平,充滿歷史滄桑感,靜靜矗立在博物館展廳中。在“巴渝寶貝曬出來”系列報道第七集中,夔州博物館館長雷庭軍為我們講述了這對南宋時期鐵柱的傳奇故事。
微信圖片_20210413175515.jpg (85.76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2021-4-13 17:55 上傳
這兩根鐵柱,原位于白帝城下瞿塘峽口江邊,是南宋夔州路安撫使(負責軍務治安的長官)徐宗武所立。兩根鐵柱如何鎖江呢?且聽我們慢慢道來。
具體而言,鐵鏈的一端連接在鐵柱上,另一端則連接在山壁鑿出的孔洞間,由此形成數道鐵索,對過往船只起到攔截作用。
打造鐵柱和宋蒙(元)戰爭有著直接關系。雷庭軍介紹,南宋末年,蒙古軍舉兵南下,宋蒙(元)戰爭爆發。奉節白帝城、云陽磐石城、萬州天生城等川渝數十座山城共同構建起了南宋川渝山城的防御體系。除了陸地防御,夔州水系眾多,因此江面防御同樣重要。
徐宗武于景定三年(1262年)上任夔州知府后,非常重視江面防御。為加強長江沿線的軍事設施,他向四川策應司申請籌資,在白帝城下瞿塘峽口鑿石洞、立鐵柱、打造鐵纜、建橋舡、鎖瞿塘關,確保江南安全。
微信圖片_20210413175509.jpg (48.3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2021-4-13 17:55 上傳
▲鎖江鐵柱。奉節縣夔州博物館供圖
打造鎖江鐵柱的建議還得到了上級支持。當時的宰相賈似道,為了表示對徐宗武鎖江行動的支持,還特地書寫一道告示,立碑為記:“帥守淮右徐宗武,面奉開府兩鎮節度使京湖制置大使、四川宣撫大使呂公文德指授,鑿洞,打舡,鑄鐵柱,造鐵纜鎖瞿塘關,永為萬萬年古跡。”
就這樣,鎖江鐵柱從設想變為現實。至今,其中一根鐵柱下尚殘存有“大將軍徐宗武”的字樣。鎖江鐵柱除了具有軍事防御用途,還相當于現在的橋墩。江水南北兩岸均鑿有石洞,用于固定鐵纜,鐵纜上固定橋船進而連接兩岸,溝通軍民。
上世紀90年代初,冬春時期,乘船進出長江三峽的游客仍可以注意到這兩根鐵柱。在江邊矗立700余年的鐵柱,經歷世事沉浮,閱盡人間滄桑,變得垂垂老矣。后來,文物工作者在博物館中為這對鐵柱安了家,并通過系列舉措讓它們延年益壽。
如今,鎖江鐵柱安靜地展示于夔州博物館中,默默地注視著現在的人們,享受著和平與安寧。
來源:重慶日報
|
|